從賣方的角度去思考為何當今市場物件會那麼少
在108年Q3Q4~109年出來看屋的買方,心中的感慨及觀察一定都會一致:"可選擇的物件越來越少,條件分數越來越低,但價格卻越來越高"。
與其抱怨市場的追高氛圍,不如去接受它、瞭解它,這樣能讓自己更貼近市場,並朝買到房子的那一天更加靠近。
以下以賣方的角度來分析"市場物件為何缺乏":
1.市場氛圍使然,賣方信心度200%
當你周遭的朋友賣屋賣到了不錯的價格,或你聽到XX社區、OO社區又創新高價的消息,你也會希望你也是能嚐到售屋甜頭的那一位。
於是你對價格有著高期待,賣不掉就寧可繼續放著,反正房貸利息低,只要商圈持續發展、需求一直都在,未來價更高。
據經驗,信心程度越高+口袋夠深(不缺錢,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成本去等待),到最後撐到好價格的機率極高。
2.換屋所付出的代價太高,只好繼續住在現居地
所謂「換屋」,一般消費者會預期下一間房子要比現在住的房子「坪數更大、屋齡更新、地點更好、質感更高」。但光是上述的每一項,都是價格的疊加再疊加。
例如:
有一屋主在10年前買一間房子12萬/坪,現在社區行情有達27萬/坪。鎖定欲換屋的社區要價35萬/坪。
看似現在住的房子每坪多了15萬的漲幅、翻倍又賺到了一間,但除了賣掉舊家購買新家要多付每坪8萬的價差,加上建坪又比原來再多了30坪,來回之間,舊家10年間的漲幅不僅抵不過購買新家的成本,並且還要額外拿出不少錢來買新家。
於是屋主所幸打消換屋的念頭、繼續住在原本的房子裡。而現在住的房子也就不會release到市場出售。
--
品揚的觀點:
進出場的時機點,一直以來都是信心程度的問題。
於賣方:
你若覺得未來沒什麼漲幅空間了,那你就賣掉吧;你若覺得未來還有可能漲,而且短時間也不急用資金,那你就放著吧。
於買方:
你若是純自住,需求到了,價格也可負荷,就買了吧(切莫猜臆房價是否在高低點);你若是自住但仍抱有一絲投資心態,你離買到房子的那一天會有點遙遠,因為自住跟投資的切入點是完全不同的。
很多時候,傻傻地買,比斤斤計較得到的還多。